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李太生:打开攻克艾滋病的希望之门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1-04-12 【投稿】 字体【

  攻克艾滋病mdash;mdash;这究竟是一颗浮夸的卫星,还是一个庄严的使命?   对47岁的李太生来说,它意味着一条走了近20年的光荣的荆棘路rdquo

  攻克艾滋病——这究竟是一颗浮夸的“卫星”,还是一个庄严的使命?

  对47岁的李太生来说,它意味着一条走了近20年的“光荣的荆棘路”。在全球抗击艾滋病的第30个年头,李太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诸位同道的努力下,我可以自豪地说,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如果好好吃药治疗,活20年没有问题。”

  李太生是北京协和医院(下称协和)感染内科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委兼艾滋病学组组长。

  1997年,李太生与他的法国导师奥特朗共同提出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理论。国际艾滋病学界评论说,该理论为人类攻克艾滋病打开了希望之门。

  近年来,李太生致力于攻关符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治疗方案。他领衔的多项课题不但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倚重。

  卫生部2010年通报称,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病死率显著降低,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熟悉中国艾滋病治疗史的人知道,李太生功不可没。

  结缘艾滋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号称“超级癌症”、“世纪杀手”。

  研究表明,HIV本身并不引发任何疾病,但是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一旦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他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3月31日发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中表示,自30年前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全球已发现超过6000万感染者,艾滋病造成2500多万人死亡。

  而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多例,其中死亡6.8万余例。另据卫生部估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

  李太生与这个疾病的结缘,完全是个偶然。

  李太生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这是一个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严重干旱的贫困地区。在1960年代,为改变缺水导致的穷困,林县人民曾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

  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个中原农村,已经是1978年。这时的李太生虽然只有15岁,但已经对未来有所规划——摆脱当农民的命运,吃上商品粮。

  他是这么盘算的:“当时我身高155公分,体重44公斤,肯定干不了重活,我本打算当个木匠,但真是很幸运,得到了高考的机会。”

  李太生抓住了这个机会——1979年,他凭借过硬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广州中山医学院。在当年林县四中300多个高考生中,只有2个进入重点院校。

  李太生记得他填满了高考志愿表中所有的空格——从第一个广州中山医学院,直至最后一个林县卫校。“我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没想到要干大的事业,就是不想务农。我早想好了,哪怕是林县卫校录取我我也去上,决不复读。”

  李太生还记得他当时近乎执拗地让自己的志愿围绕一个“医”字。“在我16岁那年,我6岁的弟弟生病发烧,村医说是感冒,几天后病情愈加厉害,县医院的诊断是白喉,且已基本不可治疗。我弟弟最后因喉头窒息而死,这对我刺激很大。”

  大学5年,李太生的表现并不算出众。这使他对自己能够去协和实习略有不安:“我们学校当时有12个去协和实习的名额,我认为入选的其余11个人都非常优秀,只有我的成绩是中等。”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