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人类同性恋备受争议 动物同性恋尚待解构

来源:心同网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2-06-17 【投稿】 字体【

导读:这半年来,关于著名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船长1912年那场著名南极探险之旅的照片、文字记录和手绘图画陆续公诸于众并进行拍卖。6月12日当年6个

  灵长动物专家艾米.帕里什认为动物同性恋行为是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她推测雌性日本猕猴间亲热有可能是在用间接的方式追求雄猴,骑在另一隻掌握有资源或者仅仅是同盟者的雌猴身上,以期成功地进行交配。雄性小海豚在成年前也会出现一个阶段的同性恋行为,科学家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牠们彼此之间建立起终身的友谊,以提高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公野牛也通过爬上其他雄性的背上,来确立和提高自己在牛群里的优势地位。这种观点在人类也曾被接受。在古希腊,军队的同性恋行为是得到鼓励的,因为这使军人们在作战时同仇敌忾,并且全力保护他们的同伴。

  寻找后天同性恋证据

  直到二十世纪初世界医学界才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不过现代科学家也一直在寻找“后天同性恋”的证据。

  2008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生态学家彼得.弗雷德里克偶然发现,幼年美洲白(huán)摄入甲基汞,长大后会有同性恋倾向,而且吃的甲基汞愈多,雄性美洲白出现“断背”的也就愈多。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环境污染物改变性取向的科学证据。研究人员认为,甲基汞可能改变了动物的第二性特徵。科学家也发现汞会干扰人类的内分泌,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美洲白的现象也出现在人类身上。

  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同性恋山羊脑部控制性生活的区域比异性恋羊的要小。也有研究者认为胎儿的大脑受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未来的性取向。也有同性恋的性取向部分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譬如雄果蝇因为缺少一个可以让牠们分辨雌雄的基因,因此牠们经常会追求另一个雄性。持此观点还提出同性恋与异性产下的后代往往也是同性恋者这个证据。也有人认为同性恋行为是一种习得行为,既可通过后天习得,也可以被纠正。不过这种观点在人类中遭到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否认和反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