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保留“原始印记”同性恋是生物界常见现象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0-05-24 【投稿】 字体【

  同性恋是生物界常见现象

  不知什么原因,大概从5岁起我就对男性有着特殊的好感。小时候,邻居家的大哥哥十七八岁,经常带着我玩,我感到很亲切。再大一些

  同性恋者大脑结构  和常人不一样  对杏仁核区域(图中画圈处)的电子断层扫描发现,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在该处存在相似性  对于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专家们试图从各个角度来寻找。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将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原因直指大脑。也就是说,研究认为,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和常人不一样。  据张北川介绍,国外一家医学机构对90名志愿者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男女同性恋者各为20人,其他50人为异性恋者。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女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都拥有不对称的大脑,右侧脑半球比左侧脑半球略大;而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的左右脑半球是对称的。  研究人员还用正电子断层扫描仪对志愿者大脑的杏仁核区域进行了分析。杏仁核与人类对恐惧等情绪的处理和记忆有关。分析结果显示,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的杏仁核结构存在相似性,而女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的杏仁核结构更为相仿。“大脑是人的中枢机构,控制了人的行为方式,从这项实验来看,女同性恋者的行为和男异性恋者的行为相近,也就是说,男异性恋者喜欢女性,女同性恋者也是喜欢女性。同样,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也都喜欢男性。”  “这种由实验来推出的结论虽然不敢说就一定是这个原因,但最起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产生同性恋行为是和自身的生理结构有一定关系。”  特殊际遇是切断异性相吸的“开关”?  “因个体的生理原因造成同性恋行为,我们把它叫做先天因素,除此之外,决定某一个体偏爱同性还是异性作为性伴侣的因素还有两个,即幼儿期抚养因素和后来的偶然际遇。”张北川说,先天因素是基础,但成长期的抚养因素也很重要。“曾经很多人猜测,例如,母亲‘强悍’或父亲‘疏远’,或父亲‘强悍’而母亲‘疏远’,于是男孩或女孩受到‘不良影响’,长大后成为男、女同性恋者。国外学者的这类推测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一些男同性恋者也用这类推测解释自己情况的起因。但这种推测有太强的主观臆想成分,主要是因为大量男异性恋者也经历过同样的生长环境,但他们却很正常。”  而南京的一位“同性恋”研究专家则将同性恋行为的后天因素之一直指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太封闭,从小就灌输了一套男女授受不亲的理念,很多中小学校,女生只能和女生同桌,男生只能和男生同桌,甚至女生都不敢和男生说话……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同性之间产生好感,青春期时,对性的懵懂和好奇导致他们中间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比如说一些男孩子由于好奇,便和男孩发生了性行为;而女生也对女生更加惺惺相惜。换句话说,教育不当,也会把孩子“逼向”同性恋。  至于偶然际遇,张北川说,在孩子生长的青春期,如果他被女性“伤害”,被男性“诱惑”,这被认为是男同性恋者性取向的形成原因。“但细细追究,为什么有更多同样际遇的人和生活在同一环境的人却成为异性恋者?近年来,科学研究已发现人类‘交往基因’的存在,因此,特殊际遇被怀疑是启动先天因素的‘开关’。换句话说,或许两人都存在先天因素,但一个在成长期遇到了偶发的事情,导致他恋上同性,而另一位则没有遇到一件可以改变自己性取向的偶发事件,那他就完全可能成长为一个异性恋者。”张北川说。  张北川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间对“性别认同障碍”儿童的较多研究发现,一些男孩自出生后建立性别意识时,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其家长可能在一个阶段曾把男孩作为女孩抚养)。这种男性成年后,成为变性欲者,特别是男同性恋者的比例非常高。深入的研究发现,与性取向密切相关的性别意识,建立于出生后18—36个月。一旦建立,终身相对稳定。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