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两会之际谈同性婚姻的紧迫性

来源:心同网 编辑:白永梅 时间:2010-03-06 【投稿】 字体【


  新一届两会召开,很多同性恋者渴望同性恋婚姻能够顺利通过,今日,再谈同性婚姻紧迫性,旨在让更多的人关心、了解同性

1.jpg

  新一届“两会”召开,很多同性恋者渴望“同性恋婚姻”能够顺利通过,今日,再谈“同性婚姻”紧迫性,旨在让更多的人关心、了解同性恋者。

  中国同性恋群体主要面对着三方面的难题:艾滋病问题、婚姻问题、社会歧视问题。三方面难题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令同性恋群体处于日益肆虐的艾滋病威胁中,却畏于社会的歧视,有苦不敢言;默默背负着家庭、社会,完成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异性结婚),却难以拥有自己应有的婚姻自由的权利。同性恋人群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我们已无可逃避。民众没有良好的渠道知晓关于同性恋人群的知识,所以各种误解流行、谣言四起,绝少有人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周围的同性恋者。

  歧视者中,不乏同性恋者的亲人、朋友、同事同性恋者在人群中的分布大约为3-4%,因为是绝对少数、因为难以取得自己亲友的理解,同性恋者往往很孤独地面对着来自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非难;此外,他们还担心身份暴露而失去同事、单位的信任,并由此失去工作。

  有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50%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十分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各种巨大压力、负担,使同性伴侣一直处于地下隐蔽状态,得不到与异性恋婚姻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约束,她(他)们的伴侣关系易碎而短暂。这就导致了同性恋者频繁更换性伴侣,增加了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几率。《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报告第7页指出,据估测我国2003年实有的全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11.1%是男男性接触者;第10页指出,已有多个城市的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感染率已超过1%,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感染率达1.35%。在中国,男同性恋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率的第二高危人群了。

  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同性恋者普遍对父母有亏欠感。80%以上的同性恋者被迫与异性结婚,并有了孩子。其中很多人隐瞒配偶在外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这种现象在同性恋群体中司空见惯,感染艾滋病的危险随之而来,如果丈夫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被感染了艾滋病毒,传染给妻子的几率非常高。这些家庭成为了艾滋病向其她(他)人群扩散的重要通道,“家庭”之名也有名无实,只是同性恋者为应付家庭、社会的一个避难所。所以这些家庭的受害者不仅是不情愿而结婚的同性恋者,还有她(他)们的异性配偶也同样被断送了恋爱和婚姻幸福,甚至她(他)们的人生。家庭是社会稳定的细胞,然而,同性恋者与异性的婚姻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这一期望。

  了解艾滋病历史的人知道,世界第一例和中国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均系男同性恋者。2004年上海对近300名男男性接触者进行艾滋检测,感染率约1.5%;中国疾控中心等四单位(2004年)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提示,至2010年我国HIV/AIDS中,男男性接触者所占百分率将超过15%。艾滋病病毒何以会在男男性接触者中如此肆虐?第一,男男性行为方式是具备艾滋病病毒传播的生理基础的;第二,社会舆论和法律规范都没有给同性恋者之间的性爱关系给予合理的地位和容身之所。公众的意识中认为此种关系不合理、不可接受,鄙视之,使同性恋群体的合理要求成为一种禁忌。为逃避社会压力,同性恋爱关系都是不公开、隐匿的。因为没有法律的保护,及外界对此的巨大压力,同性恋爱关系极难以维持,短暂、易碎成了同性恋爱关系的重要特征。

  所以,频繁更换性伴侣成为同性恋圈子里的“正常现象”。也正是因为频繁更换性伴侣,使得艾滋病、性病在男男性接触者中任意肆虐。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许多人身处艾滋病的威胁中,却浑然不觉。据调查,48%的男同性恋者自己没有染上艾滋病的危险,32%的人认为染上艾滋病的危险性很低。还有那些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对于潜在的威胁,她们更无防范之心。最让人心痛的是:许多人宁愿感染艾滋病死去或自杀,也不愿周围人知晓其同性恋者身份。面对死亡的威胁,令他们更加畏惧的是社会的歧视、亲人的离异、失去工作的机会。据新疆疾控中心报道,该中心自2004年9月开始对男男性接触者记性免费匿名检测,至今只有15人接受检测,其中就有1名感染者。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