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同性恋心理课程进中学

来源:心同网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09-02-14 【投稿】 字体【

你听说过拉拉、同人女、腐女这些词汇吗?你知道它们的涵义吗?可能很多成年人看了都会摇头,可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似

这些孩子的故事既让人感动又让人费解,王嘉欣说,随着咨询的逐渐深入,自己开始理解他们、心疼他们,也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这些孩子都不是同性恋,而是一种青少年常见也常常被误解的“同性依恋”,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珍贵的、美好的,但是跟性没有关系,更没有人格的扭曲或变态。

那个11岁的小男孩每个月才能见母亲一面,半年多才能见到父亲一次,他非常缺乏安全感,自己又长得瘦小,经常被人欺负,所以他渴望被保护,羡慕那些高大的男孩子。

那个爱上老师的女孩也同样有着自卑的心理,性格也有些偏激,所以朋友很少,老师给她的关心就显得格外珍贵,她羡慕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她对老师的爱完全就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景仰和敬佩。

而那个17的女孩是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对她的要求非常苛刻,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严禁她跟男孩子来往,担心她“早恋”,结果她就跟最要好的女朋友越走越近,甚至到了离不开对方的地步,便误认为这就是同性恋。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心理上处在“断乳期”,把朋友看得很重,同性之间喜欢腻在一起,分享秘密,对对方的身体感兴趣,有时还模仿电视里的镜头拥抱或亲吻,其实他们只是觉得好奇、好玩而已,并没有性的冲动。

还有些孩子觉得,中性打扮很有个性,跟同性谈恋爱才时尚,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其实,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就可以避免走入同性恋的误区。

性别认同教育很有必要

为了让孩子在青春早期就能够对自己的性别建立良好的认同和自信,正确区分“同性恋”和“同性依恋”,王嘉欣在初一年开设了“性别角色认同”的心理课程。课上,让孩子们玩游戏,体验男女生合作的力量;给话题让他们讨论:“如果有来生,我想做男孩/女孩”、“我看‘中性风’”、“评选我们班的绅士和淑女”……

王嘉欣还曾经给学生们做过一个心理测试——“你的心理性别是男还是女?”结果出来后,心理性别跟自己一致的人高呼:“耶——我是男的/女的!”不一致的人有的很害羞,有的很尴尬,也有的很得意。

随后,王嘉欣跟孩子们解释: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同时具备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柔,每个人的思维都有男性果敢的一面和女性细致的一面,只不过有的人更倾向于这方面,有的人更倾向于那个方面,能够保持平衡也是一种优势。所以我们不能看哪个男同学说话温柔就说人家“娘娘腔”,也不该把一个喜欢打篮球的女生叫“男人婆”,要用善良、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男同学身上的阳刚、女同学身上的柔美。

王嘉欣说,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录像、讲座、夏令营、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异性交往引导、女生交友要注意什么等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说教式的,而是用游戏、心理剧、案例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己有所感悟、有所要求、有所改变,所以,孩子都懂得一句话叫做“懂得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援助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加强中学生的性别认同教育,能使孩子们避免走入误区。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