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大多人的婚姻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对于异性恋伴侣来说,孩子带有两人共同的基因,那种血缘文化和生物学的亲近,通常是一辈子的链接,特别是在东亚文化里,这种血缘文化的强大,几乎是深入骨髓。
1
最近看了几期芒果台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我相信节目有一定的脚本,但内容还是带给自己很多的思考。
如果看一段婚姻的生命周期,有时候看上去气数将尽,常常又会起死回生,中间甚至会经历很多次的跌宕起伏。比如节目里的雅琼和老王,在上一次分居时发现雅琼怀孕了,又搬到一起过。
孩子在大多人的婚姻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对于异性恋伴侣来说,孩子带有两人共同的基因,那种血缘文化和生物学的亲近,通常是一辈子的链接,特别是在东亚文化里,这种血缘文化的强大,几乎是深入骨髓。
所以,在《再见,爱人》里,老王和雅琼因为孩子分而复合,KK和佟晨洁为了要不要孩子的事情,从开头吵到尾,也成为婚姻能否继续的冲突点。郭柯宇和章贺,分居一年多,还没有跟孩子说过他们分开了,中间少不了给孩子扮演仍是一家人的假象。
2
在传统婚姻里,性的关系、情感关系、养育孩子、经济支持、社会关系链接等构成了五大核心要素。有时候,哪怕有一个功能是好的,别的功能全坏了,婚姻都可以起死回生或勉强维持。
但这五大要素,对于大部分同性恋伴侣来说,可能一开始就缺了三个。
同性的情感更多是性的关系和情感关系,听上去很纯粹,不世俗,在一些人看来,少了很多的束缚,也显得很先锋。但伴侣关系一旦稳定下来,就要回到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俗的事情。同性的关系往往不缺浪漫,缺的恰恰是能不能经历世俗。
在我们身边,老一代同志绝大多数会跟异性结婚,他们在异性婚姻里,可能性生活很少,也没有爱情,但他们依靠着共同养育孩子、经济支持、社会关系链接而凑和着过一生。这三个功能更具社会性,而性和爱则更强调个体感受。在关注个体感受之后,如何在社会性上寻得平衡,是很重要的命题。
前天有个g在抖音上给我私信,问我,“你知道哪里可以玩同吗?”我看完以后,非常生气,直接就把他拉黑了。
平静下来,我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反应?我觉得那个“玩”字,虽然他说的是自己,但我作为一个同性者,听了很不爽。我花了20多年时间,与同性就是“玩玩”这种恐同的、不被正眼相看的、好像低人一等的论调斗争,我的愤怒里,可能还包括怒其不争,“玩”这个词,把自己看得太轻浮了,太工具化了。别人觉得同性恋就是拿不上台面的“玩玩”,是不值得正视的一个“嗜好”,你自己身为同志,也认可同性之间就是“玩玩”,我就很来气。
也可能我们的语境和处境不同,只是那一刻,我被引爆了而已。
3
过去20年,国内的同性社群在追求性和爱的这个层面上,进步非常大,甚至走得太远了一点,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性的获取易如反掌。在男同性恋聚集的地方,总是围绕性这个话题,能把任何一场谈话、任意一个群里的聊天,都引到性上面。但在社会融合这个层面,做得还不够。
找一个人过性生活,跟找一个人过日子,是完全两码事。
找一个人过性生活,不需要太复杂的要素,他是私密的,是关着门的,是不可见的。但找一个人过日子,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是社会性的,是柴米油盐,是显化的。我遇到很多来咨询的朋友,一交流,就知道他们是在用“约P”的态度在找对象。“约P”可以平时完全没有交集,也不用考虑三观。
找对象,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同,心态也不同,俩个各方面差异很大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会有磕磕碰碰,需要妥协和包容。
而一旦搬到一起同居,背后,还涉及到自我认同,你为什么和一个同性生活,你得认同自己是同志吧?如何向社会关系做解释?有些人真的就担心别人知道,不敢一起同居。再进一步,跟家人出柜吗?介绍伴侣融入自己的家人和亲友吗?这就涉及到了性和爱之后,伴侣关系中的“社会关系链接”。有些伴侣要小孩,又涉及到共同抚养孩子的维度,同居了以后,会涉及到日常开支,家庭财产问题,经济功能也出现了。
所以,找对象做好自己还不足够,还需要社会环境变得更友善。因为社会环境对同志友善了,你的情感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减少一些。
4
发展稳定的伴侣关系,会涉及到更多元的社会性因素,跟进入了婚姻一样,会增加多重功能性。即便暂时还不受法律认可,同性伴侣会涉及到更多的责任,不是动不动就一拍两散。
我观察到同志社群,在过去20多年里,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给大家粗浅的梳理一下。
2000年之前,大部分同志是走进异性婚姻的,同性之间的关系,更多真的就是“玩玩”,同性恋社群自己都不相信同性情感是可以长久的,一些人相信,那只是主流异性婚姻之外的性补充,跟异性结婚是不容质疑的。跟同性更多基于性的链接,是短暂的,无需负责的。在性上面,因为获取资源不易,也是一种饿死鬼状态,有粮食吃饱就不错了,也不太讲什么健康。在社会层面,以如何更好的隐藏为中心,公众是很难看见同志的。
2000-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分化,很多同志开始在性和爱的层面外,尝试拓展社会化空间,同居的同性伴侣增多,带有一定的先锋性。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性的获取变得容易,在吃饱之后,一些人追求吃好。因为这一代人自我认同的大幅提升,跟异性结婚开始受到挑战,如果再有人兜售跟异性结婚是孝顺父母的理念,会被质疑。G开始在博客、微博上大幅可见。在生活中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不是那么恐惧,也不是那么想隐藏,但公开,又缺少勇气。
2011-2020年,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同性社群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志,除了不能拿结婚证以外,与发达国家的同志没有什么显著差异。同志伴侣公开的同居,家庭内部出柜的越来越多,共同购置房产,一些同志伴侣共同抚育小孩。如果再有人兜售跟异性结婚是孝顺父母的观念,基本上会被骂到没朋友,当成三观有问题的“渣男”。在社群里能轻而易举的找到榜样,同志在家庭和职场里面的可见度大幅提升。心态上,越来越呈现“你知道就知道啰”的状态。
未来一段时间,我相信更多是社会融合层面的推动,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你出柜后,能不能得到同样的对待,或者,你为什么不敢出柜,不能出柜,需要隐藏本身就是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你养育了孩子,你的孩子能不能在校园里不受歧视,还有因为可见了带来的各种权益问题。
融合的过程会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改变的过程,也是大量参与的过程。好处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接纳度越来越好,就不会再回到恐同的时代。(完)
转载自“阿强同志”微信公众号
- 以色列解除同性伴侣和单身男性的代孕禁令2022-01-19
- 中国同性伴侣在美结婚后国内争夺抚养权2020-04-14
- 台湾同性伴侣家庭 爸爸妈妈仍叫爸爸妈妈2020-04-14
- 香港同性伴侣申请公屋被拒诉讼案开庭2019-09-26
- 澳众议院辩论同性婚姻 男议员向同性伴侣求婚2017-12-04
- 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同性伴侣完婚2017-10-21
- 澳同性伴侣无法离婚 联合国:违反人权2017-08-07
- 1亲爱的(我和少爷的真实故事)
- 2你好,警官!
- 3恐同表哥帮我治疗同性恋
- 4我替柜中男友照顾病重的母亲
- 5一个北漂同志之死
- 6离婚后,我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 7前男友让我感染了艾滋
- 8男神男神你掉了一个男朋友
- 9古代同志小说:男妻男妾
- 10我与领导的同性恋儿子被同时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