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彩虹看台 > 关注 > 正文

研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异性夫妻的孩子没差异

来源:心同网 编辑:心同编辑 时间:2015-06-27 【投稿】 字体【

同性恋配偶家长抚养的孩子与异性配偶家长的孩子在各方面没有差异,无论双亲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子女在心理、行为或是教育上并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俄勒冈大学学者进行,调查分析了1977年后的19000份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无差异"之说已在科学界形成明显的共识。

研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异性夫妻的孩子没差异

“社会科学研究”期刊本月刊出的研究报告认为,同性恋配偶家长抚养的孩子与异性配偶家长的孩子在各方面没有差异,研究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俄勒冈大学学者进行,调查分析了1977年后的19000份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无差异"之说已在科学界形成明显的共识。

同性恋议题近年持续受到大众关注,有人认为同性恋伴侣一同抚养子女恐影响小孩未来心理、行为发展层面,引发正反两极意见热烈讨论。美国科学家23日在研究报告中同意,无论双亲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子女在心理、行为或是教育上并无显著差异。

路透社报导,这份新研究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赖特(RyanLight)与科罗拉多大学学者亚当斯(JimiAdams)共同执笔,检视1977年至2013年与同性恋父母相关的1万9000份研究报告,成果于上周发表的时机,正值美国高等法院预计在本月判决是否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

赖特说:“这些研究结论出现压倒性的共识:同性恋与异性恋养育的子女并无差异。”赖特说,这份研究结果或许出炉的时间太晚,难以影响法官判决,但他希望对未来判例能起正面作用。赖特表示,这份研究是同类型研究中迄今最全面性的分析,“我希望法院和大多数民众都可以接受同性婚姻。”

赖特表示,1980年代科学家对于同性恋父母育儿影响出现部分歧见,但这些歧见在1990年代大幅消弭,且在2000年前开始形成清楚的共识,也就是父母是同性恋的孩子,在心理、行为或是教育成果方面,与父母是异性恋的孩子相比并无差异。

研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异性夫妻的孩子没差异

美国有研究指出,无论双亲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子女在心理、行为或是教育上并无显著差异。

在青少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里,由三位研究者撰写的同性恋教养的章节中,整理了许多过去探讨这些争议点的研究,最后得到三个结论:

同性恋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并没有比异性恋家庭出身的更容易被霸凌、或遭受同侪的敌意。

同性恋家庭的青少年在心理社会适应(psychological adjustment)和异性恋家庭的小孩一样健康。

同性恋家庭的青少年比异性恋家庭长大的不会更容易成为同性恋,也不会更有性别认同的问题。

自尊(self-esteem)大概是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小孩被证明比较有差异的部分。 根据一个较早的研究(Gershon et al, 1999)指出,当同性恋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对自己有同性恋母亲有较高程度的负面观感(stigma)时,会有比较低的自尊。 而这些青少年对同性恋母亲的负面观感,正是受社会对同性恋族群的负面刻板印象、污名化才产生的。

那这是否代表其实真正造成同性恋家庭成长的青少年低自尊的凶手,并不是来自同性恋父母的教养,而是来在社会中对于同性恋种种没有根据的刻板印象? 也就是说,那些整天嚷着同性恋父母是不适任的父母会伤害孩子的人,才是真正造成孩子伤害的人。